- 播放列表
- 内容介绍
- 网友热评
- 云播lz
- 云播TP
云播lz线路支持手机、电脑在线观看,无需安装插件
资源下载
猜你喜欢
-
拾穗者
Jean La Planche 博登·利特南斯基 阿涅斯·瓦尔达
纪录片
2000/法国
9.1
-
蒙特利旅馆
纪录片
1973/比利时 美国
7.2
-
笔记·日志·素描
蒂莫西·利瑞 艾德·艾姆许维勒 杰克·史密斯
纪录片
1970/美国
8.7
-
非家庭电影
香特尔·阿克曼 Natalia Akerman
纪录片
2015/比利时 法国
7.9
-
阿克曼自画像
香特尔·阿克曼
纪录片
1997/法国
7.5
-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 - 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
香特尔·阿克曼 格斯·范·桑特
纪录片
2015/比利时
8.4
-
来自东方
纪录片
1993/比利时 法国
8.1
-
美国一号公路
纪录片
1989/法国 英国
8.6
-
那里
纪录片
2006/比利时 法国
7.9
-
围绕让娜·迪尔曼
香特尔·阿克曼 巴贝特·曼戈尔特 德菲因·塞里格
纪录片
1975/法国
8.4
-
749局
王俊凯 苗苗 郑恺
动作 科幻
2024/中国大陆
3.2
-
角斗士2
保罗·麦斯卡 佩德罗·帕斯卡 康妮·尼尔森
剧情 动作
2024/英国 美国
6.6
A+. 太可怕了,几乎是让人喘不过气的孤独,直到最后飞鸟随船远离***,才有片刻呼吸的敞亮——一个敏感至此的灵魂,如何经受这样的重量?虽然镜头时刻对准纽约,却从未让人感到真正的“在场”,而是始终远远地、抽离地,注视着城市推动人潮。家乡的消息淹没在轰鸣的喧嚣,而“我”只是当地铁驶入黑暗时,才会在窗口短暂显现的倒影。2023.3.4 天山
阿克曼的法语叙述在异乡中响起,作为一种私密的言说。摄影机注视着纽约的行人。《家乡的消息》的声画对立是幽冥—影像的反面,也是小津安二郎之“形式—日常”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社会日常,或者连续时空体的反面。时间被分切,一切被祛魅,等待着声音的投射,最终获得了一种强烈的现代主体性:“我”的视听之眼取代了“摄影机—眼”。而当路人看向镜头时,他们的目光是一种存在主义交锋,对抗着视听建构起来的独断专行——阿克曼的自我反思。
真是高手。**上城市空间的绝对客观冷静,和作为声音的家书漫不经心地并置,如此简单的手法,却产生出巨大的情感张力,相信多数在外漂泊的人都会被击中。阿克曼的技法藏得很深,也相对高级,例如读信的声音几次被城市的喧响声吞掉只能模糊带过,结尾一镜中海浪和海鸥伴着逐渐远去的***景观,充当了最恰切的送别乐曲,是为牵带记忆的声景。《家乡的消息》高度依赖和信任观者,因其绝大多数叙事和情感的逻辑,是由作为私人的观众自发生成的。空间是最重要的资料,它的双重性体现在纽约的物质性在场和作为故乡的比利时的非物质性在场,二者共同呈递出关于“我”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诗意地说,许是一种乡愁,悲观地说,则是不可折返的离散。世界上的他乡都面目相似,而故乡只可珍藏于时间之中。父母老了,田园将芜,每念及此,总是泪目。
如果有一大段空闲的时间,可以看看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让娜·迪尔曼》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有时间可以接着看,也可以攒着,在某些低迷的时刻拿出来看一部,不必时刻保持专注。她树立影像诚实创作的标杆,不谄媚,不炫技,不在乎制造某种吸引人的东西,甚至不关心美,她展示真实的状态和人,思考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让情感边缘的人找到归宿,得知世界的多样化,和社会大众主流中正向的、充满秩序的体系背道而驰,关注像水滴一样砸落在土地上的个人的内心世界。
大段空白像是在回信。念信的声音渐渐被城市所淹没。偌大的纽约没人说话,只有离去时海鸥鸣叫。Chantal Akerman每一秒钟都是警醒的。
阿克曼镜头下70年代的纽约有空荡朦胧的感觉,她私人的朗读,来自家乡的故事和留白令人产生种种遐想,这位可爱的导演还自己录了一个英语版,对应母亲对自己学会英语的表扬,在地铁隧道里从没读过信,毕竟那里至今都没电话信号。
阿克曼快速而没有表情地读母亲来信,她的声音在城市的嘈杂中被湮没。“独在异乡为异客”,需要特定心境来体会的电影...看得很感动。七十年代的纽约很不一样,同时感觉它又从来没变过... 时间给了最后一镜好多故事
Akerman镜头里的纽约!自从决定要拍一个关于纽约的片子就想看这个,昨天终于看到了,就知道我会被默默煽情嗯...在这里的人更容易懂,这些场景的平常与惊心。场景是extremely objective, 家信又extremely personal and emotional:纽约的extremely contradictory被敏感滴捕捉到。最后一镜神了。
更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一种主客移**方式:主角(阿克曼自己)始终被抽离,视线由父母方发射。由始至终展现的纽约城空镜是主体缺失之后必然的填充;画外之音也只截取了母亲的来信,回信被省去目的就是让观众自动去理清事线。所以,漫漫思绪弥漫在了广袤的时空之中。
2023-3-4重看;看似缺席的收信对象其实全程在场,逡巡于街头、地铁、建筑群的镜头正是一种回应,单声道的家乡来信召唤着遥远的乡愁,而城市具有**性的景观也在制造更深层面的“乡愁”,灯光色影里的景观是人类孤独之声,承载着异乡人惶惑情感的浸润和释放;尾声在灰雾中距离**、色彩淡去的纽约,如海市蜃楼中的浮岛,一度被隆隆市声喧嚣盖过的自然人声/鸟声再度浮现。 以空间内部的对峙、消耗、守望、凝固,表现时间外延的流动。